•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绿草地信息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B2B资讯 » 正文

    蝶变不断加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5万亿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12 13:11:07    浏览次数:9    评论:0
    导读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一场数字蝶变和数字浪潮正悄然兴起。一种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依托各种智能技术而兴的经济模式,愈发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这种全新的经济就叫做“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开启,能够带动产业经济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一场数字蝶变和数字浪潮正悄然兴起。一种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依托各种智能技术而兴的经济模式,愈发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这种全新的经济就叫做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开启,能够带动产业经济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新动力。目前根据权威报告,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取得加速度和成果。

    那么,缘何我国数字经济能发展得如此之快,并取得显著成果呢?

    未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前景和潜力又是怎样的呢?

    发展根基稳固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其实除了国家政策的大力关注、支持和引导之外,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还离不开本身所具有的稳固根基。众所周知,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及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近几年里,我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稳固根基。

    例如在互联网普及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8亿人次,全年新增网民超过5000余万,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与此同时,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光纤入户也加速推进。2019年,我国光纤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光纤用户占比达到约93.1%

    而在4G网络覆盖和5G技术落地方面,近两年我国也取得不错成果。截至2019年,我国4G基站总数超过500万个,移动互联网接入数据流量消费超1000亿GB4G覆盖已迈入成熟阶段。另外在5G技术研发应用上,截至今年10月,我国也已完成60万座基站目标,5G覆盖和商用皆在不断加快。

    除此以外,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等方面,今年以来也是利好不断。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我国提出新基建发展战略,大数据产业迎来迅猛发展,多个省市建立数据中心,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同时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进一步加快,伴随着上云成为热点,各种技术也迎来快速落地。

    成熟面临挑战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实体经济等基础的不断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才动力充沛、成效卓著。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未来伴随着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爆发式发展,农村电商的迅速崛起,电子商务还将带动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加速提升。届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将继续壮大,前景可期。

    不过,要想将数字经济潜力变现也并不容易。现阶段,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数字化是关键所在,但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推动、数据要素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平台拉动和产业发展联动,几大因素缺一不可。可目前,但在企业方面,我国产业数字化就面临严重阻碍。

    有关报告指出,我国现有产业数字化升级面临着企业数字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企业资金不足造成不能转”;企业相关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敢转”;企业决策层转型战略不清导致不善转”;企业多层组织模式不灵引致不愿转等多种问题,这些导致发展陷入僵局。

    在此背景下,未来我国数字经济成熟发展还需加速攻关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企业们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这既需要企业从人才、资金、认识上进行提升,也需要从路径和技术上进行探索。除此以外,还需要行业与政府的助力,一方面培养企业与民众数据隐私安全责任与意识,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管。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lcdbw.com/news/show-46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21-2099 绿草地信息网 www.lcdb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03444号-63